公共搜索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深化科教融合,赋能协同育人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20日 15时12分
打印    收藏

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重要论断,使得三者从“并重发展”转向“深度融合发展”。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空间交汇点,在这一重大战略中举足轻重。近年来,学校科研院积极探索有组织科研,深化科教融合,赋能协同育人,取得了一系列喜人成效。

一、定位与工作职责

随着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需求的不断提高,科学研究在本科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包括在高校发展、教师发展及大学生培养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日益显著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对高校教师的要求是既要从事教学,又要进行科研,并且将二者有机结合,进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考察大学生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科研素养上,即科研意识、科研知识、科研能力、科研精神。

科研院通过有组织科研大力推进科研育人工作。一方面,从科研育人的主体来看,大力夯实学校整体科研育人基础,多渠道培育教师科教融合能力。通过中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不断提高科研人员整体科研攻关能力;通过大学科技园等校内创业平台,不断提升教师产学研用能力;通过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平台,不断拓展国际化视野等科研育人理念。另一方面,从科研育人的对象来看,多措并举培养大学生科研素养。一是通过营造良好科研环境培养大学生科研意识;二是通过学术沙龙前沿科技讲座等拓宽学生科研知识面;三是通过项目育人平台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四是通过国防爱国教育塑造学生科研精神。总之,通过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科研综合素养,积极助推在本科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培养具有较强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育人举措及成效

(一)培育教师科教融合能力

1.多渠道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科研院联合网信中心开发了非涉密科研业务审批系统,通过优化流程,减少审批环节,节省科研人员时间;科技党支部党员与青年科研人员结对服务、成立青年科学家协会,加强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培育指导和沟通交流,提高其科研能力和水平,帮助青年科研人员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

2.搭平台提升教师产学研用能力。一是科研院鼓励教师围绕广西产业需求,发挥自身优势,深入企业联合开展“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提升产学研合作能力,满足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共有近60名博士或教授参与桂林市“百名博士进百企”行动和“企业科技特派员”。二是依托学校大学科技园、国家备案众创空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等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激励教师积极开展优秀科技成果转化和就地孵化,先后出台了孵化器管理办法、众创空间管理办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实施办法、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等10余项政策文件,为教师开展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创新创业活动等相关培训60余次,参加培训人数超3000人次;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合同累计586项,技术交易额超1.5亿元,2020年技术转让许可作价交易额全国排名87位,2022年专利实施许可全国排名第7位;教师入驻科技园、众创空间就地孵化企业40余家,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参加中国创新创业大赛130余家,获国家级、省部级等奖项46家。

3.国际合作提升教师国际视野。修订完善科研平管理办法及评估细则,要求各科研平台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包括支持实验室成员和学生出国(境)交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细则。如依托学校正在筹建的“中国—东盟时空信息与智能位置服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立足广西、立足马来西亚和柬埔寨两个东盟重要战略合作支点,通过吸引外方优质师资联合教学、学生互访、联合开展国际和区域性重大科技项目、优秀教学科研模式互学互鉴等途径,推进国际化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提升教师国际化视野,近年来与东盟国家合作单位开展国际合作项目8项,其中广西创新驱动发展重大专项3项、广西工业与信息化厅重大项目1项,总投资4958.5万元。

(二)培养大学生科研素养

1.营造科研环境,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建成科技成果展厅2个,定期展出科研团队的科技成果;在金鸡岭校区第七教学楼、第三教学楼等地营造科技文化长廊,加强科普教育,让最新科技成果和理念第一时间走进校园。

2.引入科技前沿技术,拓宽学生科研视野。面向本科生广泛开展学术沙龙、学术报告,营造浓郁学术交流氛围;拓展科研育人载体,举办“科普月”“实验室安全月”等科技活动,每年组织本科生参加科研实验安全培训教育科普活动,提升本科生使用科研仪器以及科研实验安全意识;牵头举办8期校级层面“学术沙龙”,邀请校内专家作专题报告近20人次,受众面百分百覆盖全校师生。

3.依托项目赛事平台,提升学生科研能力。一是通过修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鼓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人将本科生吸纳进项目组,要求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中至少有1名本科生参与。据统计,2023年度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近50%的项目有本科生参与,2023年度获批立项的48项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均有本科生参与;二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产学研相关大赛,从大赛中锻炼学生科研能力,如大学科技园坚持“赛创结合”,积极推动学校师生的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和就地孵化,近3年组织园区师生企业76家参加中国创新创业大赛,31家师生企业荣获国家级、广西区、桂林市奖;三是细化科研平台评估细则,规定大学科技园、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平台面向本科生开放,并明确规定各平台每年需完成一定量的面向本科生实验室开放总时长以及科教协同育项目;四是大学科技园与众创空间学生创业团队13个,创办企业12家,其中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解决学生实习、就业和双创活动超200人。

4.加强国防爱国教育,塑造学生科研精神。“科学家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是高校教育引导学生传承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指引,科研院国防军工办通过开展“中国航天日”等活动,邀请院士等专家开展爱国主义专题讲座,多维度培育学生科技自立自强精神。2020年9月16日,“祖国的骄傲,人民的厚爱——航天精神和爱国主义专题讲座”在学校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工业科学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栾恩杰应邀为现场400余名师生作专题报告。

三、拟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1.营造沉浸式学生参与科研氛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一是将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相结合、科研平台与教学平台相互结合,促进创新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二是通过科研活动激发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三是积极将科研人员、先进实验室、前沿项目等优质科研资源引入育人过程,凝聚科研力量,共享优质资源,促进教师运用科学思维严谨治学,打破科教壁垒。

2.落实科教协同本科生培养模式,引导教师以科技创新反哺教学。一是把科研的成功经验推广到教学,营造融洽的科教育人氛围;二是培育科研育人成果,评选师生科研育人奖;三是促进科技与教育协同育人,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科研与培养相结合;四是搭建实务型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将成果转化与学生创业相结合,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

3.探索多维度学生科研实践资源,拓宽“校+X”联合培养人才新路径。一是坚持科研实践育人,利用校企、校地资源,鼓励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指导教学过程、参与教学评估、设立见习岗位、提供实习条件,创新校企行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二是坚持科研服务社会育人,将科研助力乡村振兴、科研服务产业行业等工作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以科研服务社会的实际成效来检验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坚持文理融合育人,既要倡导人文科研精神,更要弘扬科学家精神,鼓励文理融合,激励学生参与调查研究等社会实践,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探索精神,追求科学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真善美境界。





上一篇:下一篇:

【打印新闻】 【关闭】

©版权所有:全网最大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 校址:中国广西桂林金鸡路1号 邮编:541004 传真:0773-2290083